吃,是人生大事。古人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汪曾祺也在书中说过: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。做饭,不只是生存技艺,更是生活的哲学。有人视之为负担,锅碗瓢盆间寻觅着忙碌身影的喘息;有人则将其化作艺术,从挑选食材到摆盘上桌,每一步都满载着对生活的深情与期待。
不论是爱是嫌,皆是生活的真实模样,不能简单地定义爱做饭就是爱生活,否则就不是,只要我们能在吃饭时与食物安静地相处,好好享受吃饭的过程,不辜负食物的美好,便是同样的爱生活。
食物它所承载的东西可远远不止是简单的果腹之物,它更像一个装满了无数情感和故事的容器。坐在餐桌前,不妨放下手机,让周围的喧嚣暂时淡去,唯有眼前的食物如同聚光灯下的主角一般,格外鲜明。
宁静之中,思绪就开始不受控制地飘荡起来,荞麦是否见证了比稻米更久远的历史?鸡蛋的百变魔法,又藏着多少厨房里的秘密?杨贵妃对荔枝的偏爱,是不是也映射出我们对某种味道的执着追求?每当这些问题冒出来的时候,我会顺便查一下资料,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探索之旅,往往能收获很多有趣的知识。
安静时刻,反而会对那些吃起来“很吵”的食物有着特殊的喜爱。比如薯片,那薄薄的一片片,一口咬下去,“咯吱咯吱”的声音就在嘴里欢快地响起,仿佛在寂静的空间里划开了一道缝隙,就像是某个场景的画外音,给安静的氛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;还有炸春卷,酥脆的外皮包裹着丰富的馅料,咬下去的时候,那种酥脆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;猪耳朵、鸡脆骨也是,富有嚼劲的耳软骨和柔软的皮肉相间,咀嚼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很是独特,像是在和食物进行一场独特的对话;那“咕嘟咕嘟”冒着热气的火锅,锅里的食材翻滚着,汤汁沸腾着,发出的声音仿佛是一场交响乐。这种语言只有好吃之人才能真正听懂,这是一种属于食客和食物之间的默契。
梁实秋有一本谈饮食文化的书,叫《味至浓时即家乡》,人们对家乡食物的依恋像遗传基因一样不会改变。当我们行走在异乡的街头,嚼着煎饼卷大葱,或者坐在餐厅里细致地吃一碗面时,与此同时辅以这个城市街头巷尾的乡音,从视听上,化身其中,仿佛经过了自家楼下的小摊,亲切而又捻熟。
食物,如同生活的镜像,映照着我们的喜怒哀乐,酸甜苦辣。我们渴望能给心情带来平静的食物,那些简单而纯粹的食物往往就能做到这一点。比如刚出炉的面包,散发着麦香,蓬松柔软的口感在舌尖散开,每一口都仿佛带着阳光的温暖;又或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粥,米粒熬得软糯,清淡之中透着质朴的气息,能让烦躁的心瞬间安定下来;还有那一杯淡茶,如一本小书,破译生命的密码。这些食物不需要过多的修饰,它们以最本真的状态出现在我们面前,就像生活中的小确幸,有它们在,日子就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不论以何种方式与食物相处,只要不是“虐待”它们,实际上都是对生活的尊重。想过美好的日子,一手好厨艺、一颗能安静吃饭的心,一切便水到渠成。
夏学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