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缕尉犁风拂过脸庞,沙土与胡杨叶干涩的气息扑面而来,像一首低沉的古谣,瞬间将我拥入怀抱。
我与尉犁结缘,源于年少时对罗布泊故事的痴迷。书中说,尉犁那片古老而又广袤的土地上,藏着千年的胡杨。胡杨林下,牧羊人的歌声悠扬,炊烟在黄昏中袅袅升起,融入暮霭。这些文字间跃动的烟火气,在我心底播下了向往的种子。
10余载痴迷后,我终于在初秋时节随考察队穿越茫茫戈壁,踏上这片土地。第一缕尉犁风拂过脸庞,沙土与胡杨叶干涩的气息扑面而来,像一首低沉的古谣,瞬间将我拥入怀抱。
次日清晨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营地旁的小溪已传来声响。走出帐篷,几位维吾尔族大妈正俯身泥炉打馕。她们手指翻飞,面团在掌心旋转,变成一个个浑圆的馕饼,啪的一声贴向泥炉内壁。炉火吞吐,麦香混杂着胡杨木炭的辛香气息弥漫开来。一位大妈抬头见我们好奇,眼角漾开皱纹,用油纸裹起一块刚出炉的热馕塞到我手中。那馕温热,外壳坚硬,内里柔软,咀嚼间丝丝甜意在舌根渗出,成为我对尉犁最初的味觉记忆。
罗布人村寨低矮的房屋嵌在沙丘旁,由巨大的胡杨木构筑。阳光穿透木隙,在刻满斑驳岁月的屋脊上投下光斑。踏入一处静室,老者枯瘦的手掌抚过一只罗布麻编织的罐子,罐身的纹路如同这片风沙刻蚀过的土地。他声音沙哑,讲起沙漠深处的海子,讲胡杨林间护佑族人的精魂。那些词语沉甸甸的,像积满苔痕的古老石块。他的眼神浑浊,却沉淀着对这土地千年不移的情愫。我指尖触碰陶罐冰凉的麻纹,听见风声刮过村外那片金色林梢,发出呜咽般的低响。
告别村寨,夕阳的余晖将我们引向那片喧腾之地。
街道两旁,灯火渐次亮起。一处“阿依古丽”烤串摊前火光跳跃。“尝尝这个!”女摊主麻利地递过一串烤肉。肉块不大,签头焦黑,油珠儿在滋滋声中滚落。我吹了吹,轻轻咬下。外皮酥裂,内里滚烫的肉汁裹着香辣瞬间溢满齿颊,粗犷热烈的滋味骤然唤醒沉睡的味蕾,催促着我急急咽下,又迅速咬下第二口。
不远处的人堆里,“艾力江师傅特色糕点”的招牌摇曳着。艾力江师傅双手沾满油光与面粉,灵巧地将面团拉长,切段,指尖几经捏合,便绽放出一朵柔嫩的糕点之花。“沙漠玫瑰!”他笑着将新鲜出炉的点心放到我手上。金黄油酥的外壳覆着细密糖粒,入口是浓郁的奶香与温和的甜意。“祖上传下的手艺,别处寻不着哩!”他眼角的笑意在炉火映衬下格外明亮。
夜市霓虹流淌,一副红底金字的对联格外醒目:星河滚烫,人间理想;月影婆娑,世间温柔。它悬于鼎沸人声之上,道尽了眼前这幅流动的画卷。各色香气在灯火编织的光带中纠缠:油酥的、炭火的、香料的、麦子的……汇成一条奔腾的气味之河。
羊肉,是这片烟火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“罗布人家”的烤架上,大块羊肉皮脂相接,油脂滴入炭火,爆起一阵淡蓝火苗和浓烈的焦香。“这样吃才过瘾!”买买提说着,用刀尖挑起一块滋滋作响的肉,稳稳落在我盘内。顾不得烫,一口咬下,丰腴的羊脂香混合着淡淡的咸鲜和某种荒漠植物特有的微辛香气,在口中奔涌冲撞,带出原始而纯粹的满足。
夜愈深,烟火升腾。这气味缭绕在胡杨木、粗粝沙石与人们的笑语之间,浸润着每一个踏入此地的漂泊者。它无声诉说着生活的热气腾腾,以最直白的滋味贯通了言语的屏障,在舌尖与心间连接一座桥梁,让不同的血脉于此共温一碗羹汤。
黄琳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