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闽南人把姜视为化解湿热的“天然良方”,恰也对应了老一辈人口中常说的“冬食菜头夏食姜,免请先生免开方”这句俗话。
生姜辛辣,熟姜温热。闽南人食姜深谙“热补”之妙,烹饪时经常用麻油和白酒为辅料,锅里不添半滴水,全凭油脂与酒液将姜的热劲“逼”出来。初到泉州,一道砂锅烹煮的“姜母鸭”便给我的味蕾带来不小震撼。尤其是那姜片咀嚼之下,酥脆又有回甘,全然不似平时那般辣口。我不禁感叹这道菜里姜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,鸭肉反倒成了陪衬。见我疑惑在三伏天吃这么热性的食物?朋友却说这正是姜母鸭的特别之处,此时暑湿缠身,正好用这道菜“以热攻热”。果然,一锅香醇的姜母鸭下肚,我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,如同蒸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桑拿。
在闽南,除了姜母鸭、干煎鸡等大菜,姜丝炣杂鱼、姜片炒地瓜叶和姜粿、醋泡姜、晒伏姜、炒姜米等,皆别有一番风味。但我最难忘的“姜味”食物,是带着长辈心意的姜粿。
记得那年我坐月子时正值酷暑,邻居陈姨送来老姜、麻油等物,说这是本地产妇坐月子必吃的“热物”。得知我母亲不会制作姜粿,陈姨二话不说便进了我家厨房开始忙活。
姜粿的做法并不简单,要先将老姜碾碎捣成姜泥,再与糯米粉混合,接着加些白酒和糖调和、搅拌、揉搓成小团压扁,放进加了麻油的锅里,用小火慢慢煎至金黄。三伏天里做姜粿,费时又费力,捣碎老姜的时候,姜的辣味直往上冒,再被锅里的热气一烘,那呛人的滋味可想而知。
那一天,陈姨从厨房里端出来的姜粿色泽金黄,姜香酒香四溢。趁热吃了一块,又喝了一碗红糖姜汤,我浑身的筋骨仿佛都舒展开了。后来,母亲也学会做姜粿,可我仍会想起在那个火热的三伏天陈姨做的姜粿,它带着浓浓的姜香、麻油香,还藏着一股暖心的人情味。
叶森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