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日,朋友圈总被瓜刷屏。红瓤黑籽,清水冰镇,配文俏皮:“啃个秋,咬住夏天的尾巴!”瓜刀落下,咔嚓脆响,仿佛一声号令,万人同嚼清凉。这齿间盛事,古人唤作“咬秋”“啃秋”,内里乾坤,早已流转千年。
清人张焘《津门杂记》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农人眼毒,瞧出暑气将尽未尽的凶险。伏天熬人,湿热郁结,瓜果性凉多汁,恰是解暑良药。田间地头,采摘新瓜,汉子赤膊围坐,刀劈瓜裂,汁水四溅。一口咬下,暑气顿消,哄笑声惊飞瓜棚上的宿鸟。这“啃”,是实打实的生存智慧,是身体对节气的本能呼应,借自然之甘凉,驱人间之瘴疠。瓜皮狼藉处,是对秋老虎的酣畅宣战。
斗转星移,瓜果四季常在,空调凉风习习,啃秋的防病之需淡了,仪式却未消亡,只是挪了地方,换了模样。大宅院里,冰湃西瓜切片装盘,是家宴上应景的点缀;小户人家,案头切半只瓜,插几支勺,也算过了节气。及至今日,那咔嚓一刀,更多落在手机镜头前。红瓤衬着滤镜,清凉的滋味退居二线,分享的冲动涌上前台。“啃秋”二字,化作指尖轻点的一个符号,一张投给集体记忆的认同票。秋老虎余威尚在,咬一口瓜,仿佛真能咬退几分燥热,这是对抗无常的心理盔甲。自然节律被城市霓虹搅乱,唯有这口瓜,提醒人尚未彻底脱轨。仪式感像件旧衣,虽不合身,披上却莫名心安。更深处,那片刻的冰凉甘甜,是都市人渴求的短暂“出逃”,从案牍劳形中偷得一口喘息,一丝象征性的山林气。
啃秋之俗,从田间地头的生存必需,到方寸屏幕的精神慰藉,一路瘦身,一路蜕变。其形虽简,其质犹存。它如一枚活化石,嵌着人与天地古老的契约。我们曾靠它抵御时疫,如今借它抚慰心神。当瓜汁淌过舌尖,我们啃食的,何止是甘甜果肉?那是与自然微弱却固执地勾连,是对流转时光一声含混而深情的应答,仿佛齿间这点凉意,能咬住飞转的时光磨盘,在季节更迭的缝隙里,替我们刻下一个小小的属于“人”的印记。
朱明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