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清瘦的身影一早就出现在菜市场,一心要挑那种乡下农民用竹篮挑来卖的毛薯。昨晚妹妹在母亲跟前撒娇:“妈,我馋你做的煮薯酒了。”母亲慈爱地望着女儿,爽快地答应:“好,妈给你做”。
煮薯酒是一款客家特色美食。做煮薯酒的主要原料是毛薯。毛薯,别名参薯、紫薯、脚板薯,长条粗壮的块状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紫薯,味甘温平,补中益气。母亲为了买到满意的毛薯,在市场来回转了一大圈。她选毛薯的标准很严,一是必须保证毛薯在挖掘出土时没有因损坏而腐烂变质;二是要选本地农民种植的紫薯,本地人叫红骨薯,做出来的薯酒最好,黏糯性较强,还有温补的功效。
将选购回来的紫薯拿回家,母亲穿上围裙、袖套,动手做煮薯酒的准备工作——将毛薯去皮、磨浆。去皮后的毛薯晾半个小时去除水分之后,母亲拿出一个带牙纹的陶制钵碗开始刷薯。她用左手按住钵碗的碗沿,右手拿着预留的薯蒂,用力在钵碗上一上一下反复磨搓毛薯,一截毛薯在母亲手中很快形成糊状的薯泥。待全部毛薯刷完,母亲换了一个大脸盆装薯泥,又掺合进适量的米粉,用水拌匀至干湿适中的薯浆糊。
“烙薯饼了。”准备好的薯浆糊,被母亲一小勺一小勺均匀地挖送锅中,再用锅铲拍压成饼状。等一面烙熟再翻面,烙另一面,薯饼两面成金黄色时,母亲再拿一个盆盛起来待用。
到了煮薯酒的环节。在锅中倒入适量米酒、冰糖、水,煮开后再把薯饼也倒入其中一起煮十分钟,米酒的酒力和冰糖的甜很快浸透到薯饼,薯饼变得软了糯了甜了香了,可口的薯酒就做好了。当一大盆的煮薯酒出了锅端上桌,一块块金黄色的薯饼在乳白的米浆之间浮浮沉沉,犹如一支支含羞带怯盛开的黄菊。妹妹开心极了:“一定很好吃,妈快给我来一碗。”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,一边谈天说地,一边品尝味美鲜甜的煮薯酒,其乐融融,空气中弥漫着薯酒的浓香经久不散。
赖加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