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还有什么赛道值得做?”
不少人读者曾私信反复问我这个问题。市面上关于“风口”的判断层出不穷,有的说搞抖音直播,有的主张做AI原生应用,也有人干脆去开咖啡店、小酒馆。
但研究那些赚钱高手你会发现:真正挣到钱的,往往不是选了最好赛道的人,而是把手上这件事做得足够深入的人。
深,是唯一的护城河。
浅,只会在一次次换道中反复归零。
01-
表面参与者,不等于价值创造者
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“做过”,其实只是围观。
有人确实下过场,干过几个月电商、拍过短视频、试过私域,但始终未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、可复制的结果体系。
行业的利润分配,并不看你进没进场,而看你能不能产生持续价值。
像自媒体,不是开个号、写几篇文章、偶尔出一条爆款就算成功。
而是说你能不能稳定地掌握内容流量的底层逻辑,把一篇文章拆成结构模块、把平台机制当成工具使用,进而形成“有能力维持结果”的能力闭环。
这些东西,靠热情或时间并不能自动获得,只来自深度结构化地理解和反复实践的过程。
02-
真正的深耕,从来不是“坚持下去”这么简单
很多人理解的“做到了极致”,其实只是“没放弃”。
但所谓“极致”,不是指坚持得久,而是你是否能围绕一个核心指标不断拆解、重构、验证,从量变走向质变。
假设说你是做社群的,那你真正该盯的可能不是人数,而是“人均活跃天数”、“信息转化率”、“用户留存曲线”。
又或者你是写作变现,那核心指标也许不是阅读量,而是“受众粘性”、“成交率”、“裂变率”。
而一旦你盯住这些指标不断优化,并开始在行业内具备某种“稀缺能力”,那么价值自然会找上你。
你要放弃“做内容”“做账号”“做项目”的浅层词汇,转而研究系统、结构与规律。
这才是深耕的开端。
03-
极致的门槛,从来是心智,而不是资源
真正做深一件事,意味着你要持续面对低反馈、试错成本、不确定性。
这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地方。
绝大部分人更愿意追热点、换项目、寻捷径,但问题在于:你越频繁跳动,就越难积累任何结构性优势。
而那些真正在一条路上走深的人,早就意识到一个事实:极致不是靠资源优势实现的,而是靠思维方式和认知选择。
你要能忍受重复枯燥,也要能持续调整策略;你要接受阶段性低收益,更要建立起延迟满足的心智结构。
赚钱是结果,不是运气,更不是天赋,它背后只有一个因果链条:
你在一件事上的专业化程度,决定了你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。
最后:
我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赚钱赛道,更多的只是你是否能在一条普通道路上,不断积累优势,直至建立垄断地位。
普通人做任何事情,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位置,本质上就是稀缺,而稀缺,就是利润。
凡是你能深入理解、拆解、打磨,并建立系统优势的事,终将带来回报。
这就是社会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