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年过节,你们还走亲戚吗?
想起父辈,爷奶那辈总少不了走亲,串门的热闹感。
大人拎点水果,手里牵着孩子,一进门先喊句长辈,唠嗑声隔壁家都能听见。
可现在不太一样了,
好多小年轻都不愿走亲戚,就连隔壁邻居家都很少踏入。
这到底是时代变了,还是人心变凉了?
以前小时候,“舅舅长舅舅短”地喊着,那可是童年里最真切的盼头;现在倒好,走亲戚成了年轻人过年的“甜蜜负担”。
有个读者给我发消息说,爸妈在世时,他还能跟着去走亲戚,可每次去舅舅家就“傻坐着”
——长辈随便问两句学习成绩,就没话了,既没有贴心的关心,也聊不到一块儿去,时间一到他就催着爸妈回家。
有人说,他是情感淡漠,
也有人说,温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儿。
他说:隔壁婶婶也不是亲戚,从小就喜欢他塞水果,带他逛街,甚至他感冒时,还找来草药,给他母亲让烧水给他洗澡。
就这也没有血缘,长大工作后,过年过节回家,他也记得给婶婶买水果、塞点零花钱。
这俩事儿其实说透了亲情的真相:血缘是天生的联系,但从来不是感情的全部。
温暖得是你对我好、我也对你好,没有真心换真心,再近的血缘也只剩客套。
更现实的是,其实很多亲戚对你的态度,往往带着点世俗的算计。
不信你看,身边谁家父母有钱有权,亲戚们准会主动凑上来嘘寒问暖;
可要是家境普通,迎来的可能就是话里话外的看不起,要么嘲讽工作不好,要么话里话外说你没本事。
这种带着功利心的亲疏,早把亲情搅变味了。
父母在世的时候,就算和亲戚关系一般,走亲也成了必须做的“仪式”。
他们就像连接亲戚的桥,操心着买礼物、办聚餐,把散落各地的亲戚串成热闹的一家子。
南京大学有个调查说,四五十岁的人里,八成经常和亲戚联系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当这个“情感纽带”。
那时候爷爷奶奶还在,姑姑、表伯们借着看长辈的由头聚在一起,血缘的根脉看得明明白白。
可一旦爸妈这根纽带断了,好多亲戚就悄悄不见了,远房的那些更是成了认不出的“陌生人”。
这种变化背后,其实是时代变了。
城市化把亲戚们拆得七零八落,住得远、工作也不一样,慢慢就没了共同话题。
年轻人从小就泡在互联网里,线上聊天就够打发时间了,自然不那么依赖亲戚关系。
更关键的是,现在大多是小家庭,05后、10后好多连堂哥表姐都没有,从小就没什么“亲戚概念”。
再说了,现在生活节奏那么快,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,维系那些没感情基础的亲戚关系,可不就成了多余的累赘。
但也别动不动就说人情淡漠。
庄子早就说过,“父母在,兄弟姐妹是一家;父母走,兄弟姐妹是亲戚”,血缘这东西,本来就会随着辈份慢慢淡下去。
那些爸妈走了之后还能亲近的亲戚,从来不是靠血缘绑着,而是在日子里攒下了真心
——可能是你难的时候搭了把手,可能是平时总记挂着你,这些温暖的小事儿,才是亲情真正的底色。
就像那个读者记挂的婶婶,没血缘却比亲戚还亲;也有不少亲戚不管你穷富,始终热热情情的。
这说明,真正的亲情不在血缘远不远,而在心里有没有对方。
爸妈走了亲戚就疏远了,不是谁的错,只是缘分尽了;而那些留下来的温暖,才是最该珍藏的宝贝。
时代或许变了相处的法子,但真心换真心的道理从来没变过。
走不走亲戚不重要,重要的是留住那些真正给过我们温暖的人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