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分享一篇网友的投稿:
我头一回见到阿良,是在夏末的滨江步道。那天我刚剪完片,脑子嗡嗡的,只想找口冰的。远远看见一盏露营灯下,他正把一排彩色易拉罐摆成彩虹,嘴里像说相声似的:“来,挑个颜色,喝完你就知道今晚的故事主角是谁。”
十分钟里,他卖掉了十六罐,收了二百四十块,还顺手撮合了一对陌生男女拼桌。我蹲在马路牙子上,突然意识到:这不就是小时候偷喝老爸啤酒的兴奋感,加上长大后的社交货币吗?
回家后我失眠了。满脑子都是那个画面:一张折叠桌、一排易拉罐、一群陌生人,笑得比酒吧里还放肆。于是接下来的三个月,我隔三差五就去“陪喝”,顺便把街头酒摊这门生意里里外外扒了个干净。今天这顿夜宵,咱们就从头聊起。
01
啥是“街头酒摊”?
说人话,它像快闪酒吧,也像成年人的流动小卖部。阿良的装备极简:一辆露营推车、一块野餐毯、几串星星灯。每天傍晚,他像钓鱼佬一样掐着点出门,到滨江步道边“下钩”。十分钟搭好摊,灯一亮,人就像被磁铁吸住。没人问菜单,大家直接指颜色:“我要那个粉罐,拍照好看。”

酒也挑得精:全是易拉罐,瓶身花哨,度数不高,开罐就能喝。玻璃瓶?摔了就赔不起。红酒?没人想蹲路边对瓶吹。阿良说,街头酒摊卖的不是酒,是“即时快乐”——下班到家的最后一公里,用一罐冰啤酒把情绪按个暂停键。
02
挣钱吗?
先说结论:能挣,但得算细账。我替阿良算过,他一晚卖四十到六十罐,毛利三百到五百。听着香,可别忘了冰袋、杯子、场地费,还有城管突袭时的百米冲刺。一个月干满二十五天,净落八千到一万。
但这不是每个人都拿得到的剧本。宝妈小璇在地铁口摆,客流大,竞争更大。左右两家便利店,对面一家奶茶店,她只能卷赠品:买酒送拍立得、送小风铃。毛利被压到五块一罐,一晚站六小时,挣不到两百。她跟我说:“钱没挣多少,朋友圈倒是多了三千好友。”
所以挣钱这事,得看你能不能同时玩转流量、转化率和客单价。地段好,人自然来;氛围好,人才会坐;酒好看,人才会拍。一环掉链子,就只剩“为爱发电”。
03
要小心哪些“坑”?
先说最扎心的:牌照。理论上要临时食品摊备案、酒水流通许可证,可现实里十摊九没证。阿良的折中是挂靠在朋友的小超市,每月交五百“保护费”。城管来了,他先递烟再递证,笑称“合法游击战”。
再说选品。别把自己当精酿大师,路人要的是“拍照好看+喝完不上头”。阿良卖得最好的一款叫“今晚月色真美”,其实就是水啤兑玫瑰糖浆,成本三块八,卖十五。包装印上粉月亮,姑娘们都抢着发小红书。
位置也别恋战。阿良周一到周五在写字楼后门,周末去Livehouse门口,节假日跑江边音乐节。把“移动”写进DNA,才能躲过城管,也躲过审美疲劳。
最后一条,也是最难的一条:你得是个“社交充电宝”。阿良天生话痨,三句能把两个陌生人凑一桌。我试过替他顶班,半小时就冷场,销售额直接腰斩。他说:“街头酒摊一半是卖酒,一半是卖我本人。”
所以,街头酒摊到底是门好生意吗?我的答案是:它像一杯加了冰的野格,第一口甜,后劲辣。朝上那面写着自由、浪漫、月入过万;朝下那面写着城管、天气、社交耗能。想翻到哪面,得看你愿不愿意用半年时间,把上面这些坑一个个踩平。
喝完这罐,回家好好睡一觉。明天要是还想摆,记得先算好账,再跟月亮打招呼。
评论列表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