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老家那个陈旧的杂物柜里,静静躺着一枚顶针。它表面布满岁月侵蚀的痕迹,边缘处甚至有几处磨损的缺口,每当我看到它,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那些被针线串联起来的旧时光。
小时候,每到寒冬来临之前,母亲总会把家里的被子拿出来整理翻新。那时候的被子里面的棉絮厚得像一块沉甸甸的“棉花砖”。母亲坐在温暖的炕头上,面前摆着针线笸箩,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线团、大小各异的缝衣针,还有那枚银光闪闪的顶针。
母亲拿起针,在头发上轻轻蹭几下,这是她的习惯动作,据说是为了让针更顺滑。随后,她将线熟练地穿过针眼,把顶针套在右手的中指上。顶针那冰凉的触感,仿佛瞬间赋予了母亲力量。她一手托着厚厚的被子,一手持针,开始穿针引线。针在被子里艰难地穿梭,每一次用力,顶针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抵住针尾,母亲只需轻轻一推,针便能顺利地穿透层层棉絮。若是没有这枚顶针,那坚硬的棉絮怕是会让母亲的手指吃不消。
我常常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母亲缝被子,眼睛紧紧盯着那枚小小的顶针。它在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,随着母亲的动作,一上一下,像是在跳着无声的舞蹈。
在那些物质相对匮乏的岁月里,缝被子不仅仅是为了抵御寒冷,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守与热爱。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母亲对家人的关怀。而那枚顶针,就像是母亲手中的魔法道具,帮助她把温暖一针一线地缝进被子里。
记得有一次,我心血来潮,想要帮母亲缝被子。母亲拗不过我,便把针线递给我,还细心地帮我戴上顶针。我学着母亲的样子,拿起针往被子上戳,可费了好大的力气,针却纹丝不动。我又加大了力气,结果针不仅没穿过去,还差点扎到自己的手指。母亲在一旁看着我笨拙的样子,微笑着接过针线,说:“孩子,这活儿急不得。”那一刻,我心中对那枚顶针充满了敬佩,它是母亲勤劳与智慧的象征。
后来,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,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,家里的被子也都换成了轻巧保暖的羽绒被。那些厚重的棉被被收进了衣柜的角落,那枚顶针也似乎完成了它的使命,被遗忘在时光的角落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在整理旧物时又看到了那枚顶针。它不再像记忆中那样银光闪闪,变得黯淡无光,可拿在手里,那种熟悉的感觉却瞬间涌上心头。我想起了母亲在煤油灯下熬夜缝制嫁妆的场景。在那个年代,女儿出嫁,母亲总会精心准备几床厚厚的棉被作为嫁妆。每床被子都要经过母亲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,那些嫁妆棉被,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意,伴随着女儿开启新的人生旅程。
如今,那枚顶针静静地躺在我的抽屉里,成为了一件珍贵的纪念品。每当看到它,我就会想起母亲在煤油灯下的身影,想起那些温暖的旧时光。它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顶针,更是岁月的见证者,是母爱的传承者,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家的温暖与力量。
陈晓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