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葫芦藏着大生意,一年赚6个亿!
中国人用来当水瓢的东西,却在欧美市场卖爆了,亚马逊一度高达20美金,有卖家靠它年入千万。
木葫芦跨境出海更是年赚6个亿,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?
84年的小伙郭鑫贤辞工返乡,加入葫芦大军。
见市场上葫芦的价格上不去,便想做大生意,招兵买马,创新营销,打出品牌,开葫仙网店卖葫芦。
郭鑫贤本在城里有份不错的工作,却在2015年毅然辞职回乡。
当时他的决定让家里人都觉得他疯了——放着好好的白领不当,回来种葫芦?
可郭鑫贤心里有本账:老家聊城东昌府区是中国葫芦之乡,产量占全国70%以上,但农户们却赚不到什么钱,一个精品葫芦才卖几块钱,这里面肯定有文章可做。
刚开始,郭鑫贤也走了不少弯路。
他发现传统的葫芦买卖就是简单的批发零售,农户种出来,贩子收购,再转手卖给工艺品店,每个环节加价不多,最终到消费者手里也就十几二十块。
这种模式做了几百年,大家都习以为常,但郭鑫贤不这么想。
他在网上无意中发现,美国亚马逊上一个中国产的葫芦工艺品能卖到20美金,有的精品甚至卖到上百美金。
这个发现让他眼前一亮——原来葫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。
说干就干,郭鑫贤开始琢磨怎么让葫芦卖出高价。
他先是跑遍了全国各地的文玩市场,发现年轻人对传统葫芦兴趣不大,觉得太老气。
于是他开始在葫芦上做文章,找来当地的手艺人,在葫芦上雕刻各种潮流图案——有动漫人物、网络热梗、甚至是表情包。
这一改变立马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。
郭鑫贤把葫芦从单纯的工艺品变成了实用品。
小葫芦做成挂件、车饰,中等的做成茶具、酒具,大的做成灯具、花器。
他还开发出葫芦音响、葫芦加湿器等创意产品。
这样一来,葫芦不再是摆在架子上吃灰的装饰品,而是能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器具。
一个葫芦茶具套装能卖到几百块,葫芦音响更是卖到上千元。
营销上,郭新贤也不走寻常路。
他给自己的品牌起名"葫仙",寓意葫芦里的神仙。
在直播间里,他不是干巴巴地介绍产品,而是讲葫芦背后的故事——这个葫芦是哪位老农种的,用了什么独特的培育方法,上面的图案有什么寓意。
每个葫芦都有自己的"身份证",让买家觉得买的不是商品,而是一件有温度的艺术品。
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跨境电商布局。郭鑫贤发现,欧美人特别喜欢东方文化元素,葫芦在他们眼里是神秘的东方器物。
他专门针对海外市场开发产品,比如万圣节主题的雕花葫芦灯、圣诞节的葫芦装饰品。
在包装上也下足功夫,每个葫芦都配上英文说明书,讲述中国葫芦文化的历史。
通过亚马逊、eBay等平台,他的葫芦卖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。
如今,郭新贤的公司年销售额已经突破6000万,带动当地上千户农民增收。
他的成功也带动了整个聊城葫芦产业的升级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,把小葫芦做成了大产业。
据统计,聊城葫芦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6亿元,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电商和跨境贸易。
葫仙成功致富的原因在于:
一、提供附加值,做电商直播卖货,找到提供附加值的核心人物,跳脱出价格战,走精品路线。
二、不固守传统,迎合年轻人的喜欢,创作诙谐形象,不断吸引新消费人群。
三、艺术品实用化,葫芦变成生活用品,拓展品类,提高客单价。
方法做对了,小葫芦也能引爆大生意。
你觉得它的商业模式你能复制吗?
温馨提示:本篇文章内容所涉及项目仅供参考,生意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