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在楼下散步,偶然听见一位粮食局退休老人和小区保安的对话,心里沉甸甸的。
老人骄傲地说自己每月退休金能拿一万多,日子清闲自在;一旁的保安却叹着气,说自己是农村来的,没缴过社保,如今每月只能休4天,每天站岗12小时,到手也才3000块。
这只是养老金问题的冰山一角,越来越多现实矛盾,让年轻人对“高退休金老人”渐渐多了些看不惯的想法。
01. “不对等”的落差:一边是安稳,一边是焦虑
年轻人对高退休金老人的在意,首先源于“努力与回报”的失衡感。
身边不少例子都透着这种无奈:
我妈是企业退休,刚退休时退休金只有500元,熬了20多年才涨到5000多,前阵子盼着退休金上涨想买台新空调,结果补发金额只够买个空调罩;
街坊珍姨做了多年自由职业,咬牙缴了15年社保,去年领退休金时才发现只有1000多,还不如失业金多。
我小学同学的父母都是公务员退休,两人退休金加起来有三万多,不仅能轻松养着失业一年的儿子、儿媳,还能经常出入酒家了吃饭喝茶。
更让年轻人扎心的是:
自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:高房贷、高车贷压得人喘不过气,育儿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不少人还陷在失业的困境里,连自己都快养不活;
而有些高退休金老人,拿着只涨不减的退休金,既能旅游散心,又能安稳度日。
这种“自己拼尽全力求生存,别人轻松享受养老”的对比,难免让年轻人心里不是滋味。
02. 日常矛盾的叠加:挤公交、催婚催生,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
如果说退休金差距是“远虑”,那日常相处中的矛盾就是“近忧”,让年轻人对高退休金老人的看不惯更添了几分。
早晚高峰的公交、地铁上,总能看到不少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挤在拥挤的车厢里。
年轻人刚熬过一夜加班,或是早起赶去上班,本就疲惫不堪,却还要面对有些老人“明示暗示要让座”的目光——不是不愿让座,而是自己累成狗想坐一下歇歇脚,可有些老人往往会用“倚老卖老”的理由施压,忽略了年轻人的辛苦。
更让年轻人无奈的是“催婚催生”的压力。
有些持老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断催年轻人“早点结婚生娃”,却看不见年轻人的难处:
现在找份好工作有多难?
结婚要花多少钱?
养个孩子要付出多少精力和成本?
这种“不理解”的唠叨让年轻人反感——明明是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,却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。
03.不是反感“过得好”,是渴望“被看见”
其实年轻人心里很清楚,许多高退休金老人在过去的艰苦年代为国家建设出过力,他们的待遇是应得的,没人会真的反感“老人过得好”。
年轻人真正在意的,是自己的压力和困境“不被看见”:
自由职业者、农民工这些群体,要么缴社保压力大,要么没机会缴,未来养老没底;
普通上班族一边扛着当下的生活重担,一边还要担心“自己老了能不能领到退休金”。
而有些高退休金老人,既没体会过现在年轻人的职场竞争有多激烈,也没感受过生活成本有多高,却总用过去的经验评判现在的年轻人,这种“隔阂”才是矛盾的关键。
04. 改变不了环境,就调整心态,多些理解与成长
说到底,国家的养老制度是长期形成的,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轻易改变的。
与其陷入抱怨和对立,不如试着调整心态,在理解中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一方面,年轻人可以多了解高退休金背后的历史原因——那些老人大多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,为国家发展付出过汗水,他们的养老待遇,是时代给予的回馈;
另一方面,也希望老人们能多看看年轻人的现状,少一些“理所当然”的指责,多一些体谅。
毕竟,谁都有年轻的时候,谁也都会老去,相互理解才能减少矛盾。
结语
在激烈的竞争中,年轻人多提升自己的能力,练出一技之长,让自己在工作中更有底气;
平时合理规划生活和社保缴纳,为未来的养老多做一点准备。
当自己的生活逐渐稳定,焦虑感少了,看待“高退休金老人”的心态也会更平和。
我们期待的,是每个人的努力都能被尊重,每个人的困境都能被看见。
老人家的日子惬意自在,安享晚年;年轻人的日子红红火火,享受当下。
这样的生活,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