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日,当教师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考试卷,上面的阅读题选自我写的一篇文章。朋友调侃道:“请作者本人回答一下问题,看看能不能答满分。”我欣然应允,提笔作答。
待我将自己的答案与试卷的“标准答案”对照时,不禁哑然——出入颇大。朋友见状笑道:“看来,人生并没什么标准答案,答案都是人为规定的。”我深以为然。
记得当初写这篇文章时,我只是单纯记录独有的生命体验。可当它被拆解成阅读理解题,每段描写都要对应某个“标准答案”中的“深刻含义”,竟是我写作时未曾想过的,反而是读者按照世俗的眼光替我完成了另一半创作。
这让我想到,人生何尝不是如此?人们总爱用统一的标尺丈量人生:仿佛只有在特定年龄达成某种成就才算圆满,仿佛只有功成名就才配得上掌声,仿佛只有按部就班才是稳妥的活法。一旦偏离这些标准,就会不被看好,被视作离经叛道。
其实,植物有各自的花期,人也一样,不可能有统一时刻表的旅程。哥哥家的侄子学习成绩不佳,但他一门心思钻研厨艺,如今已成为技艺高超的厨师;邻居阿婆没上过学,却把祖传的绣花手艺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有人少年得志,十几岁便崭露头角,早早领略过山顶的风光,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;有人大器晚成,蛰伏半生才等到绽放的契机,如同窖藏的老酒,越陈越香。这世上没有哪一种人生进度条更值得羡慕,正如春桃夏荷、秋菊冬梅,各有绽放的时节。所谓人生的答案,从来不在他人的评判里,而在我们面对选择时内心的回响。
我们总在寻找标准答案,可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,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开放式命题。有人选择在写字楼里追逐事业高峰,有人偏爱山野间耕耘田园;有人把相夫教子当作幸福,有人将环游世界视为理想。这些不同的人生轨迹,本就没有高低对错之分。就像有人喜欢阳春白雪的高雅,有人钟情下里巴人的质朴,不能说哪种审美更“正确”。
这又像登山,有人执着于登顶的速度与高度,有人却愿意驻足欣赏沿途的流岚雾霭;有人选择热闹喧嚣的阳关大道,有人偏爱曲径通幽的隐秘小径。这些选择没有优劣之分,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巅峰。
那些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,不过是社会基于某种价值取向划定的参照。比如世俗定义的“成功”,往往是财富、地位、荣誉的堆砌,却忽略了心灵的丰盈、情感的真挚。但现实中,多少人困在这些既定答案里,用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人生,在追逐的路上弄丢了本心。
历史长河里,那些真正照亮时代的光芒,往往来自敢于打破标准答案的人。陶渊明放弃仕途回归田园,苏东坡在贬谪中写下千古绝唱,他们的人生从未符合世俗定义的“正确”,却在另一种维度活出了生命的辽阔。
放下那张“不及格”的试卷,我忽然释然。或许人生最好的答案,就是不被任何标准束缚,以最真实的姿态拥抱生活。在跌跌撞撞中寻找方向,在试错与修正中打磨棱角,最终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——这条路上,没有对错,只有独一无二的风景。